71.高校畢業生怎樣提升自主創業的能力?
有意愿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可以參加創業培訓和實踐,接受普遍的創業教育,以系統學習創辦企業的知識、完善創業計劃、提高企業盈利能力、降低風險、促進創業成功。
目前,許多高校已經開設了創業培訓方面的課程和創業實踐活動,在校大學生可以選擇參加;另外,各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也開辦了創業培訓班,離校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可向當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申請,參加有補貼的培訓。如“GYB”(產生你的企業想法)、“SYB”(創辦你的企業)、“IYB”(改善你的企業)。
72.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可以享受哪些優惠政策?
⑴小額擔保貸款和貼息支持
①登記失業的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自籌資金不足的,可向當地指定銀行申請不超過5萬元的小額擔保貸款;對從事微利項目的,還可獲得貼息支持。
②自愿到西部地區及縣以下的基層創業的高校畢業生,自籌資金不足時,也可向當地經辦銀行申請小額擔保貸款;對從事微利項目的,可獲得50%的貼息支持。
⑵免收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
高校畢業生從事個體經營,且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日期在其畢業后2年內的,自其在工商部門首次注冊登記之日起3年內免收管理類、登記類和證照類行政事業性收費。
⑶享受培訓補貼
離校后登記失業的畢業生,參加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舉辦的創業培訓,可享受職業培訓補貼。
⑷免費創業服務
有創業意愿的高校畢業生,可免費獲得公共就業服務部門提供的創業指導服務,包括項目開發、方案設計、風險評估、開業指導、融資服務、跟蹤扶持等內容。
73.什么是小額擔保貸款?小額擔保貸款的用途是什么?
小額擔保貸款是指通過政府出資設立擔;,委托擔保機構提供貸款擔保,由經辦商業銀行發放,以解決符合一定條件的待就業人員從事個體經營自籌資金不足的一項貸款業務。
小額擔保貸款主要用做自謀職業、自主創業或合伙經營和組織起來創業的開辦經費和流動資金。
74.申請小額擔保貸款額度是多少?貸款期限有多長?
國家規定個人申請額度最高不超過5萬元,各地區對申請小額擔保貸款額度有不同規定,許多地區額度還高于5萬元。合伙經營貸款額度更大。
小額擔保貸款的期限一般不超過2年,可展期一年。
75.怎樣申請小額擔保貸款?在哪些銀行可以申請小額擔保貸款?
小額擔保貸款按照自愿申請、社區推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審查、貸款擔保機構審核并承諾擔保、商業銀行核貸的程序,辦理貸款手續。
各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和城鄉信用社都可以開辦小額擔保貸款業務,各地區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具體經辦銀行。在指定的具體經辦銀行可以辦理小額擔保貸款。
76.哪些項目屬于微利項目?
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聯合下發了《關于改進和完善小額擔保貸款政策的通知》(銀發20065號),明確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人民政府結合實際確定微利項目的范圍。主要包括:家庭手工業、修理修配、圖書借閱、旅店服務、餐飲服務、洗染縫補、復印打字、理發、小飯桌、小賣部、搬家、鐘點服務、家庭清潔衛生服務、初級衛生保健服務、嬰幼兒看護和教育服務、殘疾兒童教育訓練和寄托服務、養老服務、病人看護、幼兒和學生接送服務等。
對于從事微利項目的,貸款利息由財政承擔50%(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各承擔25%,展期不貼息)。
五、就業指導服務與就業援助
77.在校期間高校畢業生可以獲得哪些就業指導和服務?
高校畢業生在校期間,可以到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等部門獲得就業咨詢、用人單位招聘及實習實訓信息、求職技巧及實用技能培訓、職業生涯輔導、畢業生推薦、實習實踐能力培訓和就業手續辦理等多項就業指導和服務。目前,高校已普遍建立了畢業生就業指導機構。
78.從哪些機構可獲取就業信息?
⑴學校就業主管部門
作為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核心部門,是畢業生獲取就業信息、順利實現就業的主渠道。
⑵公共就業服務機構
包括省(區、市)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市(區、縣、鎮、街道)人才交流服務中心、職業介紹服務中心或人力資源市場、街道社區勞動服務站所等。
⑶市場經營性服務機構
主要包括從事人力資源服務的經營性企業或機構,如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中外合資企業和原人事、勞動系統所屬服務機構自辦或以股份形式合辦的企業等。
79.獲取就業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哪些?
⑴瀏覽各類就業信息網站,包括中央有關部門主辦的全國性就業信息網站、地方主管部門主辦的就業信息網站、各高校就業信息網站及校內bbs求職版面、其他專業性就業網站等(主要網址見下表);
⑵參加各類招聘和雙向選擇活動,包括國家有關部門、各地、學校、用人單位等相關機構組織的各類現場或網絡招聘活動;
⑶參與校企合作實習,包括社會實踐、畢業實習等活動;
⑷查閱媒體廣告,如報紙、刊物、電臺、電視臺、視頻媒體等;
⑸他人推薦,如導師、校友、親友等;
⑹主動到單位求職自薦等。
80.在校期間高校畢業生可以通過哪些途徑提升就業能力?
在學好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根據學校要求或安排,畢業生可以通過選修或必修就業指導課程、參與學校組織的就業實習、技巧輔導、模擬招聘等活動,學習和了解職業資料和信息,充分借助社會實踐平臺,全面提升就業能力。
高職院校畢業生還可通過學校實施的畢業證與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組織到企業頂崗實習等工作,切實增強自身的崗位適應能力與就業競爭力,促進職業素養的養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