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大學生求職意愿因素主要有四大類
作為社會、經濟生活的一員,大學生的求職意愿必然受到自身內外部、主客觀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個體所作出選擇也必然是個人成長經歷、社會資本、主客觀價值定位、外部社會環境等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從調研來看,影響和制約著高校畢業生的求職意愿主要有4類因素,即職業發展和經濟收入類因素、社會關系與教育背景類因素、家庭與情感類因素、生活環境類因素!
大學生求職偏好形成的基礎首先來源于其對工作崗位本身的認識。一般來講,這種認識來源的渠道有兩種:社會的主流評價和個人有限的感知接觸,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個體對于一項工作的偏好和判斷!
訪談材料顯示,大多數人有限的社會經歷成為他們全面了解各種工作類型具體情況的障礙。在此情形下,他們需要從一些性質,或者講“信號”來判斷某項工作崗位優劣。一是工作單位性質和社會知名度,調研顯示:希望進入國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工作的意愿會遠遠強于進入中小民營企業就業和自主創業。二是工作收入水平和增長潛力,一般來講知名度較大的工作單位往往能夠提供更高的收入水平。
訪談發現,還有一些大學生由于個人興趣愛好和價值判斷,看好一些工作的職業發展前景,愿意暫時降低對前兩項因素的要求。基于此,工作單位性質及其社會影響力、知名度,工作收入水平及其增長潛力,職業發展前景可以歸為職業發展和經濟收入類因素!
大學生求職還必然受到社會關系和教育背景的約束。個人的社會關系至少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家族社會資本和人脈交際網絡,比如父輩的親友、故交等;二是個人求學期間所結交的社會交際網絡,以及實踐實習經歷和旁人的影響。從教育背景這一影響因素來看,就讀高校的層次和專業對求職意愿也存在制約效應。在勞動力市場中,高校辦學層次往往成為衡量人才素質的重要依據,而專業往往又影響著大學生求職的方向和地域。所以,人脈關系和社會交際網絡,本科期間的社團、實踐、實習經歷、經驗,學校、老師、同學的建議和影響以及尋找專業對口的工作崗位,這些可歸為社會關系與教育背景類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