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早年在加拿大經營西洋參等中成藥的生意,姐姐在一家日本制藥企業做藥物制劑和輔料業務,受家人影響,我對制藥業有著濃厚的興趣。記得高考報志愿時,北醫藥學院在河北只有2個名額,考不上的可能性很大,但我還是很執著地填了“北京大學藥學院”、“六年制本碩連讀專業”、“不服從調劑”。
運氣不錯,我就這么來了。
在校期間,我成績還算不錯,GPA3.7,得過學校最高獎學金“北京大學五四獎學金”。入學起,我就加入了醫學部學生會,擔任過醫學部學生會主席、北大學生會副主席。
起初,我和很多人的想法類似,上大學就是想繼續學點東西,日后找份薪水不錯的工作,也沒想著以后非得做“研究型人才”。而就在學生會期間,我的想法逐漸轉變、確立了。
我在北醫、北大的學生會工作了5年,直到研究生一年級正式“退休”。學生會的工作是項目制的,各部門每學期要舉辦各類活動,上上下下,異常忙碌。那時我發現這種基于項目運作、不重復、工作節奏張弛有度的工作,是我喜歡的。
在學生會,我大部分時間是在外聯部負責“拉贊助”,這對我日后的工作選擇有很大啟發。學生會有很多很好的活動,但苦于兩種問題:一是有好的想法,但辦不出好的活動,這是項目策劃和營銷管理問題;另一種是有好的想法,但沒有錢,這是融資問題。五年來,我無時無刻不在和這兩個問題打交道,也漸漸找到了喜歡的工作方式。
其實,不知自己喜歡何種工作的同學,可參考以下邏輯作一分析。
企業宏觀上分兩種,一是以生產和銷售有形產品為主要職能的生產型公司,例如制藥公司(輝瑞、羅氏、強生)、快速消費品公司(寶潔、瑪氏、雀巢);另一種是根據客戶需要,提供定制化服務的公司,例如投資銀行提供的融資并購證券經紀服務、律師提供的法律服務等。前者工作有重復性,但工作時間穩定;后者按項目工作,對專業知識要求較高,工作很少重復,但需要快速學習,工作時間不固定,同等情況下收入高于前者。
我到大四下學期才想明白這些,并基本確定了我的求職方向:“專業服務類公司”,具體說,就是管理咨詢公司——也得益于這些公司“不限專業”。
2008年2月,我投了中金公司當年的暑期實習職位,很快我拿到了實習offer.也是那年夏天,金融危機爆發,雷曼股價瞬間崩盤的那一刻我記憶猶新。彼時,我自知專業不對口,能力有差距,就努力工作,有連續一個月,每天凌晨5點下班、早上9點半上班。要感謝項目上的幾位前輩的支持、實習伙伴們的幫助,最后公司經考慮和篩選,在2009年春天發了很少的幾個全職offer,我是其中之一。
大學期間,我的實習經歷還有輝瑞制藥的企業事務部、普華永道的咨詢服務部門、羅蘭貝格國際管理咨詢公司等。畢業求職階段,我獲得的其他offer還有羅蘭貝格和科爾尼(全球前10的美國管理咨詢公司)。
關于“轉行求職”的準備,我覺得因人而異,重在方法。從2006年底到拿到中金暑期實習offer,我準備了近兩年。
難得糊涂,無知是福,這絕對是個真理。2007年初,當我明確方向后,無盡的痛苦也開始了。在那之前,作為北醫歷史上第二個做學生會主席、又拿到最高獎學金的人,我是有資本驕傲的;但那之后,面對未知的經管領域,我仿佛從高峰掉到谷底,一切得從零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