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學員們聽到河湟文化是黃河源頭人類文明化進程的重要標志的講述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了。
謝佐先生進一步講到,縱觀河湟文化在黃河流域古文明中的地位,我將黃河流域四大優秀的傳統文化加以比較:即青甘地區的河湟文化;今寧夏、內蒙古地區的河套文化;今陜西、河南等地區的中原文化;今山東地區的齊魯文化。河湟文化是上述黃河流域四大傳統文化中的源頭文明的重要標志,與黃河中下游流域的三大傳統文化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以河湟地區上世紀我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的柳灣出土文物為例,當地發掘出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馬廠類型、齊家文化、辛店文化等從新時期時代到青銅器時代的墓葬共1730座,出土文物37925件,其中僅彩陶器近2萬件,這是其他地區所無可倫比的。彩陶紋飾圖案中的擬蛙紋亦作神人紋,反映了我國古代先民的人祖崇拜。女媧摶土造人的古代神話傳說是最早形象化的圖案。河湟文化與河套文化、中原文化、齊魯文化共同鑄就了黃河流域文明化進程中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早期文化內涵,至少在北宋以前這四大優秀的傳統文化發出過耀眼的光芒。如果說河套文化以草原文化走廊即游牧之路的文化內容為主;中原文化以農耕文化走廊即絲綢之路的文化內容為主;齊魯文化以海陸文化即蓬萊神話的文化內容為主,那么,河湟文化則將草原文化和農耕文化兩大走廊的文化內容兼而有之。
聆聽到這樣通俗流暢的講述,學員們就以前掌握的關于河湟文化的知識,與專家、學者進行了面對面的探討。
學員們對我省平安縣的文化名片———阿伊賽邁民族歌舞團的演藝之路特別感興趣。當歌舞團的創辦人王選德先生介紹文化創收的經驗時,課堂上想起了熱烈的掌聲。
這位年近花甲、本該頤享天倫之樂的宣傳文化干部,憑著高原人的韌勁,堅守著文化增收的執著。他帶著農村青年,從自己聯系演出,到現在與內地文化經紀人合作,事跡令人注目。8年的艱辛與喜悅,他從未放棄文化增收的信念。歌舞團雖然遇到了很多的困難與挫折,但他從不氣餒,不斷探索,最終走向了成功。
學員才讓措在談起自己的感受時說,看過阿伊賽邁民族歌舞團演出的人,開始都有一種疑惑:這些演員是農民嗎?那灑脫的身影、奔放的舞步、忘我的神態以及洋溢在臉上幸福表情,傳達著青海人怎樣的信息?那是怎樣的一片土地?養育出這樣一群狂野、奔放的人們,大美青海的兒女們竟有如此斑斕的精神世界。帶著疑惑,人們就會產生一種去青海走一走、看一看的欲望和沖動———這便是阿伊賽邁這張文化名片的魅力。
在長達兩周時間的講座期間,十幾位領導、專家、學者與學員們共同探討文化名省建設的戰略意義和品牌打造的廣闊前景,大家深受鼓舞和啟發。
赴川渝考察:增長了見識 增強了信心
到省外取經,赴四川、重慶等地的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單位參觀考察,通過聽、看、學的方式,幫助學員開眼界、長見識、學經驗、轉觀念,這是本次培訓班的又一項活動內容。
6月25日至7月2日,全體學員先后在成都市文化館、樂山市文化館、成都市溫江區文化館、重慶市沙坪壩區文化館、三峽博物館等地參觀學習。
在成都市文化館,學員們了解到,該市文化館如今的主要職能有了較大的轉變,可以概括為:指導和協調全市所有基層文化陣地,即各區(市)縣文化館、城市社區文化中心和農村鄉鎮文化站,以及村文化室的建設;指導、策劃和組織全市機關、企事業單位,城市社區和農村以及各行各業的群眾文化活動,包括文化創作、各類展覽、藝術培訓、文化交流和演出等;輔導、培訓全市的群眾文化隊伍和文藝骨干;開展蜀繡、糖畫、竹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研究、普查、評審、咨詢、保護和宣傳教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