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出國、就業——路在何方(3) 最后說就業。就業的壓力不用說是非常大的,從這兩年的畢業生找工作的情況就可以看的出來。管理學院2006屆本科生的就業率不到80%,這其中還包括了保送研究生、考上研究生及出國的同學,如果光看就業的同學,我想這個比重還會更低。就業的巨大壓力我想主要來至于三個方面。
首先壓力來至于高校擴招與國家經濟發展的水平。目前中國的在校大學生達到了2300萬,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在校大學生人數最多的國家,并且這個數字還在繼續增長。這也就意味著每一年新增的畢業大學生越來越多。而從國家經濟發展的情況來看,GDP的增長水平前幾年一直在9%左右,而根據專家學者的研究中國的經濟不可能也不允許總保持如此水平的高速增長,目前適合中國經濟狀況的增長速率應該在7%左右,并且政府相關的宏觀調控政策也是朝著這個方面努力?偹苤,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會帶來相應數量的新增就業崗位,經濟增長速率的下降必然導致新增就業崗位的減少。人數增多、崗位減少,必然帶來了巨大的競爭和就業壓力。
其次壓力來至于同時期畢業研究生的競爭。這幾年研究生在不斷的擴招,每一年研究生的畢業人數都在增加,巨大的就業壓力導致研究生的就業標準有所降低,這就必然會占去本科生的一部分就業機會。更重要的是由于全國研究生培養機制的改革,很多學校由原來的三年制改為兩年制或者兩年半制,這帶來的一個直接問題就是在接下來一兩年的時間里,某些學校會出現同一時期有兩屆研究生畢業。也許你會說幸好沒有趕上這兩年,但實際上這種情況對于就業的影響絕對是2年吸收不了的,今年就業人數增多,需求不足,必然有一部分要占用下一屆的名額,一屆對于一屆的影響,至少需要5年的時間才能夠吸收,這就意味著對于2010年之前就業的同學都會有所影響。
最后壓力來至于自己。作為哈工大的畢業生,說實在的大家對于工作的要求都是很高的,一般心目中的意向就業單位都是政府機關、大型國有企業和待遇比較好的外資企業。而這些企業招聘又是一種什么樣的方式呢?實際上,很多企業在招聘的時候都會劃定一個招聘范圍,也就是它只在全國固定的幾所或者十幾所高校中招聘,例如中興好像是劃定了一個18所高校的范圍,當然哈工大一般很幸運的還是在這些企業劃定范圍之內的。這種招聘的方式就意味著,大家的競爭對手已經不再是你身邊的同專業的同學了,而是全國各大名校同時期的畢業生,每一年企業的招聘計劃都是一定的,在這個學校多招了就必然要在另一所高校減少。那么客觀的分析一下,我們哈工大的畢業生在與其他名校的學生競爭是具有什么樣的優勢呢?或者說你比清華的畢業生、同濟的畢業生、浙大的畢業生強在哪里,企業憑什么要你?我想這是值得每一個想就業的同學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但是單從地理的角度來說,哈工大是不具有任何優勢的,由于地處東北,企業一般都是要么最先來,要么最后來;最先來與最后來的結果都是企業絕不可能多招,不減少名額已經是萬幸了。但這幾年都有來招聘作秀的企業,也就是宣傳鋪天蓋地,最后一個人不招或者象征性的招1個人,我想也有這方面的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