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工作,人才會成為社會中的一員
代助的父親經常對代助說:“只有工作,人才會成為社會中的一員!边@樣的話雖然俗氣,卻是踏實的。
前一段時間,NHK播出了一個節目,介紹了雖有工作卻依然貧困的那些人,其中一個30多歲的人居然無家可歸。這一節目讓人很受啟發。那個年輕人只能在公園露宿,從垃圾箱中撿舊雜志去賣,以此來維持生存。運氣好的話,一個月中有幾天可以找到掃馬路的工作。那個節目問了他很多問題,最后他捂住雙眼,忍不住流出了眼淚。
據他說,若在一年前,無論怎樣艱苦,他也決不會流淚?墒窃诠ぷ髦校 當別人向他打招呼時,他卻淚水奪眶而出。
我不知道別人說了一些什么,也許是“辛苦了”這類安慰的話吧。電視臺記者問他:“你曾經說過不應來到這個世界上?”“我現在依然這么認為,”他回答說,言下之意:我要是有一份好工作,活在這世上還是不錯的。他說以前是不哭的。而如今之所以會流淚,也許是因為重新具有了普通人的情感。
這是極具象征意義的。它使我們認真思考“工作”這一行為最本質的內涵。
這就是“使自己在社會上得到認可”。在一個同樣的場合,無家可歸者路過時,別人一般是不會與其打招呼的。無家可歸者只有竭盡全力工作,才能聽到問候的話。人最怕被社會拋棄,或是誰都不理自己。如果誰都不理自己的話,那就等于自己在這個社會中并不存在。
社會基本上是由互不相識的人組成的大群體,因此想在這個社會中生存下去,就必須從其他人那里得到某種形式的認可。工作無疑是一個重要途徑。
只有通過工作,才能增加社會經驗。人們稱工作的人為“社會成員”,就是這個意思。“成為社會一員”就是從這一意義說的。
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不同于好朋友之間的關系、戀愛關系及家人之間的關系。社會關系意味著互相認可。在這一關系中,問候是最貼切的表達。因此,對“人為什么必須工作”這一問題,我的回答就是:能得到別人問候和問候別人。某一工作對某人是否有意義,他能否實現自己的理想,則是另一層次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