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的發展離不開高層次人才的支撐。
2008年5月,省委書記強衛明確提出:“要筑巢引鳳,竭力把青海打造成青藏高原上的人才高地。”
2009年省人才工作領導小組作出實施人才“小高地”建設項目的決定。提出依托我省支柱產業、特色經濟、新興領域的有利條件和比較優勢,搭建“小而精、小而優、小而高、小而強”的科技平臺,吸引、聚集和培養一批高層次人才,轉化一批科研成果,形成一批既有基礎研究、項目開發和推廣應用等不同層次,又有不同年齡梯次結構的人才創新創業團隊。
人才“小高地”的建設日趨完善,成為我省培養引進高層次人才的成功實踐。
在推進人才“小高地”建設進程中,我省不斷建立健全支持人才“小高地”政策措施。堅持把人才價值與激勵機制聯系起來,制定出臺《青海省人才“小高地”建設管理暫行辦法》,對確定為“小高地”建設單位的,由省人才辦支持不少于15萬元的人才隊伍建設經費,省科技廳支持30-50萬元科研經費;“小高地”成員培養成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的,除國家給予的補貼外,省上再配套獎勵2萬元;“小高地”團隊獲得青海省重大科技貢獻獎的,除省上獎勵外,再從“小高地”政策中獎勵10萬元等等,真正做到一流人才、一流業績、一流報酬。
創新是發展的永恒主題,創新也是人才隊伍建設的核心。我省人才“小高地”建設創新工作運行機制,建立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進機制,引導“小高地”建設單位通過舉辦國內、國際性學術會議、研討活動、技術交流、選派訪問學者等措施,以掛職、聘任、聯合攻關等形式,加強技術和人才的交流合作,把更多信息、知識、資金、項目、技術和人才轉移到青海來。充分利用東西部人才交流和對口支援等活動,不斷完善互利互惠的人才合作交流長效機制,把我省急需緊缺的人才通過各種渠道輸送到省外、國外發達地區深造和研修,實現使用人才與鍛煉人才的雙贏。
為加強完善“小高地”建設,提高建設成效,我省明確落實人才“小高地”建設相關單位工作職責,認真完善建設單位日常管理和考核。省人才辦充分發揮牽頭抓總、綜合協調的職能作用,督促協調人社、財政、科技等部門兌現落實“小高地”有關優惠政策;“小高地”主管部門在本單位項目、資金、人才支持等方面,優先傾斜人才“小高地”建設單位。針對各建設單位的不同特點,確定不同的指標體系,對產業類注重考核人才與經濟互動的成效,學術類注重考核人才的創新能力,基礎研究類注重考核科技成果的轉化能力,增強目標責任考核的針對性。
作為人才強省戰略的一個創新之作,人才“小高地”建設開辟了一條青海人才資源開發利用之路,已成為引領和帶動全省人才發展的有力“引擎”。
一批才智雙全的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脫穎而出。我省分三批從礦產資源、高原醫療、新能源、生物科技等20個經濟社會發展重點產業和領域,先后確定24個高層次人才為領軍人, 發揮了高層次人才在整個人才隊伍建設中“領頭羊”和“主心骨”的作用。截至目前,這些領軍人才中,有新世紀百千萬工程國家級人選7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2人,他們帶領的團隊中省級優秀專家23人,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優秀學科帶頭人36名;累計引進具有碩士以上學歷的高層次人才36名,培養和正在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38名,專業技術骨干68名,選送省外或國外深造的碩博以上研究人員以及訪問學者16名。各領軍人才中,大部分擔任所屬科研院所主要負責人,有4名擔任分管教學科研工作的廳州級領導干部。
一批科學研究項目取得豐碩成果。隨著一批高層次人才的逐步聚集,各人才“小高地”建設單位科研水平、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在申報課題、承擔項目、研發新產品等方面的綜合實力不斷增強。據不完全統計,項目實施期間,各“小高地”建設單位共爭取國內外合作項目4項、國家級項目14項、省部級項目42項,取得國家級、省部級科技獎勵28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8項,其中《干旱寒冷地區路面結構與材料研究》、《青海鹽湖100萬噸光鹵石采收系統》等科研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沉鋰母液生產無水氯化鋰技術研究》等科研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裝備制造領域“小高地”、青海華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在總工程師楊擁軍的帶領下,與西安交通大學、中原工學院、蘭州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天喻公司聯合形成攻關團隊,共同承擔了3項國家級科技重大專項,目前已完成相關樣機制造,為我省裝備制造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推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明顯。各“小高地”建設單位以國家級、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為載體,把各類高層次人才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聯系起來,找準人才為科技服務發展的切入點和結合點,通過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培養帶動高層次人才隊伍,促進人才與項目對接、人才與產業互動,形成“項目+團隊”和“產、學、研”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新模式。高原種植領域“小高地”、青海省春油菜研究開發中心,在領軍人杜德志博士帶領下,其團隊開展的“強優勢甘藍型油菜雜交種的創制與應用研究”項目,通過甘白種間雜交和甘芥種間雜交的方法創造出了一批新型甘藍型油菜資源,選育出早熟型甘藍型油菜新品種1個、極早熟甘藍型油菜新品種2個,累計推廣200多萬畝,增收近2億元。
高層次人才健康成長的新環境逐步形成。依托“小高地”項目建設,各相關地區和單位率先增強愛才、引才、用才意識,牢牢把握人才培養、吸引和使用的關鍵環節,積極為各類人才搭建事業平臺。如,地質工程領域“小高地”建設單位、青海省地質調查院,大幅度提高引進人才定額補助標準和科研成果獎勵標準,先后引進急需人才19名。同時加大骨干人才的培養,三年來,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培養在職博士2名、碩士生22人。依托人才集聚,建立了青藏高原北部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重點實驗室;建立了西北地勘系統第一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先后承擔了“973”、“863”國家級和省部級等科研項目23個,有效增強了人才“小高地”凝聚人才、科研創新創業的能力。 (作者:青 組) |